DragonFly BSD是一套開放原始碼的類Unix作業系統,自FreeBSD 4.8分支而出。
由於FreeBSD開發組將於FreeBSD 4.11後不再推出新的4系列版本(僅做安全性更新),而新的FreeBSD 5系列初期又有效能及穩定性等等的質疑,因此Matt Dillon在2003年六月另外成立分支計劃,並於同年七月時於FreeBSD的郵件討論群組上公佈。[2]
Dillon當時認為FreeBSD 5所使用的線程與對稱多處理(SMP)架構將會使得系統難以維護,但不被FreeBSD的發展團隊接受,於是決定自行發展分支。即便如此,DragonFly BSD的發展團隊仍與FreeBSD密切合作,雙方仍然經常互相幫助對方修正bug,以及更新驅動程式。
雖然DragonFly BSD在邏輯上是FreeBSD 4.x系列的後繼,但DragonFly BSD與FreeBSD已有顯著的差異。例如DragonFly BSD包含了新的輕量級內核線程的實現、輕量級的ports/messaging系統和含有豐富功能的HAMMER文件系統[3]。DragonFly計劃採納的方案中有許多來自AmigaOS操作系統[4]。
設計理念
DragonFly BSD初期打算改寫FreeBSD 4中的幾個子系統,包括了緩存、I/O架構、消息傳遞(Messaging)、線程(Threading)、用戶API及VFS架構。[5]
發展及發行
DragonFly BSD自FreeBSD 4.8分支後引入了許多FreeBSD 4與5的新功能以及修正,像是FreeBSD 4所發展的ACPI及新的ATA驅動程式。由於初期DragonFly BSD的發展人數不多,而且大多都集中精力在基本架構的修改,所以週邊驅動程式大多都是從FreeBSD 5取得。
如同OpenBSD,DragonFly BSD的維護者將C語言程式碼中"K&R" 風格換成ANSI 風格。另外 DragonFly BSD 的 GCC(GNU Compiler Collection)也引入了OpenBSD所特有的「Stack-Smashing Protector」(之前被稱為「ProPolice」),提供對於緩衝區溢出攻擊額外的保護,並預設開啟使用。不過在2005年7月23日時,核心預設不使用此功能進行編譯。
如同其他大多數的BSD,DragonFly以BSD許可證授權方式釋出。
版本歷史
版本 | 發佈日期 |
---|---|
1.0 | 2004年7月12日 |
1.2 | 2005年4月8日 |
1.4 | 2006年1月7日 |
1.6 | 2006年7月25日 |
1.8 | 2007年1月30日 |
1.10 | 2007年8月6日 |
1.12 | 2008年2月26日 |
2.0 | 2008年7月21日 |
2.2 | 2009年2月17日 |
2.4 | 2009年9月16日 |
2.6 | 2010年4月6日 |
2.8 | 2010年10月30日 |
2.10 | 2011年4月26日 |
3.0 | 2012年2月22日 |
3.2 | 2012年11月2日 |
3.4 | 2013年4月29日 |
3.6 | 2013年11月25日 |
3.8 | 2014年6月4日 |
4.0 | 2014年11月25日 |
4.2 | 2015年6月29日 |
4.4 | 2015年12月7日 |
4.6 | 2016年8月2日 |
4.8 | 2017年3月27日 |
5.0 | 2017年12月16日 |
5.2 | 2018年4月10日 |
5.4 | 2018年12月3日 |
參考資料
參見
外部連結
Wikiwand in your browser!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,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's search results,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.
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, simple,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, safe and transparent.